[科技日报]无锡职院:创新培养机制让人才脱颖而出

发布者:魏艳发布时间:2014-10-13浏览次数:802

 

《科技日报》 20141013  6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刘登明

    5名大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起薪六七千元,1名大二学生被选为南京青奥会双语主持人,2名学子参加首届全国职业学校“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分获一二等奖,5个学生代表队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三金两铜,《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几个月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喜讯频传。

    “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来自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学校近年来在总结项目化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又探索出了校企共培、个性定向、工程实践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共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今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纪录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收获了三枚金牌。谈起这次比赛,指导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金牌的计算机技术系主任肖颖告诉记者,

    这枚金牌得益于良好的实训环境。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教材到设备与华为、思科等企业实行多元化紧密对接,学生在企业提供的最新设备上实训,并参加企业的认证考试,有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就已取得了相关专业的“企业认证”。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挑选3名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代表队,从3月份起让他们备战省赛,拔得省赛头筹后5月份又开始备战国赛。参赛学生几乎天天都“泡”在实训室里真刀真枪地练,上了赛场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无锡职院不仅与3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实验室,还与90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机械技术学院将企业的科技人员引进来,在逆向技术中心共同开发、试制新产品,仅去年就与江苏永瀚特种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13副先进的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模具。

    “通过合作研发新产品,不但留下了新技术,使试制现场工艺与企业同步,而且参与开发的老师可以将最新技术进入教材、课程,参与试制的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真本事,提高了创新能力。”机械学院副院长张铮说。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建立了2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配备企业导师,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都必须来自于企业的实习过程,在进行答辩时严格把关。因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今年又有9项获得省奖,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个性定向: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两场演出中,有一位英语、法语主持人叫牛伟东,他是来自无锡职院外语系的大二学生。然而,在两年前的高考中,牛伟东语文只考了90多分,数学更是只有15分。唯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英语成绩,150分的卷子他拿了138分。

    “口语是他最强的地方,特别是在演讲的时候,发散性的思维往往能让他侃侃而谈,但是他的写作却是一个弱点,同样是因为他思维比较发散,所以往往容易写偏题。根据牛伟东身上的特点和缺点并存,所以我们就为他定制了‘个性培养方案’, ”外语系主任杨丽说。

    学校老师引导他参加一些口语类的竞赛以扬长避短。经过近两年的训练,他今年先后拿到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特等奖、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二等奖、全国外贸职业大赛一等奖、江苏外研社英语比赛一等奖等,并被希望之星大赛江苏省组委会推荐为南京青奥会双语主持人。

    除了定向培养特长生,无锡职院还在市场营销、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5个专业中开办“创新班、实验班”,通过考试挑选专长突出的“苗子”实行导师制和项目化教学,由学生组团跟着导师做项目、搞科研,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在今年7月举行的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上,学校汽车技术系2012SGAVE实验班沈逸同学撰写的《无锡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民众满意度调查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班的李辉、李奎同学研制的《基于单片机全自动钢筋调直切断控制系统》,经过专家评审、现场问辩,集中秘密答辩和公开答辩等4天的紧张赛程,分别获得大赛社会调研类作品一等奖和机械控制类作品二等奖。

    工程实践:释放学生创新能量

    今年暑假前,无锡职院生产自动化专业教师刘志刚到南京出差,去“安抚”正在参与创维电冰箱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的5名应届毕业生。他们当中学生产自动化专业的王建强、周忠辉和王美波均已被上海蓝鸟集团录用,月薪7000元,另外2位物联网专业毕业生也已与无锡的一家企业签订协议,月薪6000元左右。

    项目要到7月底才能结束,每月1500元的补贴显然没有六七千元的工资诱惑大,而且企业也等着他们去上班。我去一趟,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也让他们定心一下。”刘志刚说,原来,这5名应届毕业生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作为一个团队去南京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他们虽然是大专生,但不管是技术还是与企业沟通,我都很放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志刚的数字化管控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已经走出30多名毕业生,纷纷被企业高薪聘走,常常是刚升上大三就有企业来“下单”,供不应求。前年毕业的韩效坤在江苏锡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两年,已能带团队做项目,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无锡职院不但让有研发实力的老师设立专业工作室,还出台措施鼓励其他工科专业教师承接或参与工程项目,并实行工程导师制,让更多高职专科生、本科生走进工程项目,跟着导师做设计、编程、制造、安装、调试等工作,从工程实践中释放创新能量。仅该校控制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承担了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10多家企业、高校、研究所的电子自动线等工程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