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二等奖,入选青奥会双语主持人
《江南晚报》 2014年8月8日 A7版
“小池塘”里游出大鱼:专科生
斩获全国“希望之星”大奖
在日前举行的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无锡职院外语系的牛伟东最终位列第24名,斩获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二等奖。而与他同台竞技的,多为来自“985”或“211”院校的学生,比赛期间他的室友更是来自清华大学。这看似普通的二等奖,却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
“我现在已经被选为南京青奥会双语主持人,我还拿过希望之星大赛省赛特等奖、全国赛24名、全国外贸职业大赛一等奖、江苏外研社英语比赛一等奖……”牛伟东报出了一连串的奖项,笑着说:“这个暑假我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刚参加完在长沙的全国外贸职业大赛,9日又要去上海参加上海台的双语主持人比赛。”
今年暑假以来,他几乎就在各地的比赛中度过,在参加完上海的比赛后,又要去南京,“青奥会我要作为双语主持志愿者,参加两场演出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所谓的双语主持是要求主持人使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我很珍惜每一次的机会,能成为青奥会的主持人,是因为之前参加了希望之星大赛,在江苏省组委会的老师推荐之下获得了参与青奥会的机会。”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前牛伟东却是高考中的“失意者”,来自内蒙古的他,当年语文只考了90多分,数学更是只有15分。唯一让他骄傲的是他的英语成绩,150分的卷子他拿了138分。“可能和我妈从小就要我背单词有关,慢慢地自己也喜欢上了英语。”虽然在外语上表现突出,但是以他当时的高考总成绩只能上专科院校。
但是在职院读书的两年间,他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转变,“刚到无锡职院的时候,我站在学校大门口往里面看,就觉得这里跟家那边的职校不一样。在学校里,不少同学下课了都会去图书馆里看书,其实我感觉和在普通大学里也差不多。”更让他高兴的,是老师对他的“重点照顾”,在发现了牛伟东的外语特长后,外语系就为他定制了“个性培养方案”。
“口语是他最强的地方,特别是在演讲的时候,发散性的思维往往能让他侃侃而谈,但是他的写作却是一个弱点,同样是因为他思维比较发散,所以往往容易写偏题。”无锡职院外语系主任杨丽表示,在牛伟东的身上特点和缺点并存,所以指导老师就引导他参加一些口语类的竞赛以扬长避短。
职校出“大鱼”的原因:教学模式大改革培养出优秀人才
杨丽坦言,牛伟东就像是“小池塘里游出的大鱼”,能和来自“985”和“211”院校的本科生在“希望之星”的舞台上同台竞技,且毫不逊色,足以证明他的能力。而怎样能让专科生“游”得好、“游”得远,则是老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模式现在已经很难满足学生需要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在课堂下一百度就能找到答案,学生怎么会有兴趣?”
她认为在专科教育中,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就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两个尝试,“我们现在在尝试让学生‘翻转课堂’,老师在上课前先给学生一个教学大纲,让学生去预习并寻找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则是带着问题上课,师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情景模拟”更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上口语课的时候,往往会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们通过扮演真实公司里的各种角色,来模拟谈判、策略制定、销售的各种场景。”
在杨丽看来,和社会紧密相连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而学生也能从中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气息,表现得务实、踏实和能吃苦,“这点在牛伟东的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你别看他挺有表现欲,但是背地里他是非常能吃苦的。每次放假,他要么就是在外面打工要么就是参加比赛。而且对待每一次机会都特别的珍惜,哪怕这个机会再小他也会紧紧地抓住。”杨丽认为,这是因为专科生往往对自己的定位比较“低”,而正是这种低定位,让他们珍惜每一个自己所得到的机会。
在该校的招生办公室里,招生负责人花老师表示,近几年学校招生投档线尽管有“大小年”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这也可以看出专科院校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本身具有特长或者有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也愿意来到专科院校学习。在他看来,这或许是专科院校也能培养出像牛伟东这样优秀学生的基础。
“鱼儿”还能游得更远:职教立交桥让专科生有了深造通道
牛伟东已经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明年毕业的他正在自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再远一点的打算?拿到上外的文凭后我还打算继续读研,研究生毕业后我想在上海应聘从事电视主持人的工作。”
而据无锡职院外语系主任杨丽介绍,该系去年有近一成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进入了本科院校学习。为像牛伟东这样优秀的专科生提供升学通道的,则是江苏省近年来一直在打造的职教立交桥项目。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日前在媒体中透露,我省中、高职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7年来,职业院校已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410余万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江苏省也一直在为优秀的专科生提供“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五年制高职”等上升通道,让技能型人才成长为学术型人才的“立交桥”已经基本形成。2012年开启的现代职业教育试点项目,给更多职校生带来了“直升大专或本科”的机会,今年试点项目增加到422个,招生规模达2.2万人。2015年起,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将逐步转入常规化,由符合条件的院校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觉实施衔接课程。
杨丽告诉记者,对于21岁的牛伟东来说,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在他身上却体现出了“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的结合,“他身上能体现出比较全面的素质,说明了职业教育不只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晚报记者 叶向远 通讯员 薛宸哲)